服务热线
15268123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对人的审视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已被发现不能单纯从生理学角度去研究和治疗,大量的患者应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全面系统地诊治,以帮助他们最大获益。
心身医学从概念的萌芽到学科的建立
心身医学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由于没有向西方医学按照人体器官或系统来分科,因此,在传统医学中心身医学一直仅局限于一种理念。而在西方,1918年德国精神科医师亨罗斯(Heinroth)正式提出了“心身”(psychosomatic)一词。到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心身医学的开拓者之一邓伯(Dunber)对此概念加以采纳,并在1939年领导出版了《美国心身医学杂志》,在1944年倡导成立了美国心身医学会,从而推广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在中国,1988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心身医学专委会,1993年升级为心身医学分会。20多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的推动下,心身医学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通过全国心身医学巡讲,越来越多的以西方医学为背景的临床医生接受心身医学理念,能帮助其更好地处理临床问题;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临床心理科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成为精神医学融入大医学的桥头堡,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的专业人员也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生力军。
我国心身医学科设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216家综合医院设立心身医学科/临床心理科/精神科,尽管数量比全国1905家精神专科医院多,但与全国综合医院庞大的基数相比仍然相当少。以四川省为例,设立心身医学科/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的省级综合医院仅2家,地市级综合医院不超过20家,目前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存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①仅有心理咨询门诊,没有成立科室;②成立了心身医学科,仅有门诊并负责联络精神科会诊;③心身医学门诊+住院部;④神经内科里面的心身医学亚专业组;⑤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到综合医院出心身医学科或精神科门诊。从目前学科建设的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综合医院仍然没有设立心身医学科,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医院领导重视不够,医院仍然以纯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②有设立科室的想法,但经验不足,担心经营和管理困难,仅开设一个心理咨询门诊,满足医院评级达标的需要;③缺乏心身医学或精神病学的专业人员;④专业人员对自身建立一个学科缺乏信心,比如精神科医生宁愿待在神经内科,也不愿出来建立心身医学科。
政策全面支持 心身医学学科建设的春天已到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大众对精神心理的需求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势不可挡之势向我们袭来,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人民的心理与精神健康,卫生部在《2002—2010精神卫生发展纲要》以及《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明确要求二甲以上的综合医院要开设精神科门诊,有条件的开设精神科病房。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也要求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设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就是心身医学科,除了针对重性精神疾病外,更主要的精力是处理与躯体疾病共病的情绪障碍,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躯体症状障碍,以及其他情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包括为其他临床科室提供联络精神科会诊,还在针对“医学上难以解释的症状”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多学科诊疗(MDT)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综合医院成立心身医学科,对提高全院的医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心身医学中心创立于2011年,2年后由14张床位扩增到60张床位,一方面是因为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可观的表现。目前学科由医疗组、护理组、专职心理组、脑功能检查与治疗组构成,形成了整合医学模式,并在联络精神科会诊、疑难疾病MDT合作、缓解员工心理压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现在正值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发展的春天,无论从专业人员还是从专业技术层面,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都将担负重要的责任。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发展方向应该是走整合医学模式:①学科层面的整合,将精神病学融入大医学中,对于心身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要达到:有内科医生的广度,精神科医生的高度,心理医生的深度,不仅能识别出症状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还要能解读出症状背后的病理心理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②治疗层面的整合,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个别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艺术治疗、物理治疗、传统的中医治疗整合在一起。③在学科建设方面避免画地为牢,不要局限于自己的门诊和病房,要走出去,把整个医院作为心身医学的阵地,不断推行心身医学理念,协助其他临床学科处理相关问题。
不忘初心 展望未来
分会未来的主要工作是突出学科建设,强化学术交流,注重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合作,提升科研水平,提高临床能力,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社团先进性意识,加强国际交流,深入开展心身疾病的流调和科研工作,促进心身医学学科的组织机构建设。
1. 加强组织建设 壮大专业队伍
积极指导并协助各省市自治区医学会成立心身医学分会。加强专科协作学组建设,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争取申报专科学组。加强分会管理,严守总会纪律,进一步完善实施专科会员制工作。
2. 大力推进全国心身医学的继续教育
始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解决会议期间不能全面学习相关课程或讲座的问题,所有大会报告内容均可免费登陆中华心身医学网站进行自由浏览, 可在会议期间和会后随时交流和学习。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级心身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3. 推动心身医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本届内制定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防治规范指南共识等有关标准化工作。
4. 加强学术交流,创办杂志
争取创办新杂志《中华心身医学杂志》、《中华心身医学(电子)杂志》。由专业委员会不定期编辑出刊“分会信息”报道国内外学术动态、成果及学会工作情况。
5. 积极组织筹办好全国学术年会
学术年会进一步提升办会质量和学术水准,提高其在国内多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召开分会委员会议,掌握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商讨分会改革、创新和发展工作。
6. 采取各种形式,普及宣传心身健康知识
2019健康中国西部行(中华医学会)每年在全国300家县级医院进行系列宣讲活动,主题为《心身疾病的识别与医务人员心身健康维护》。与各专科学会协作,继续积极开展全国百家综合医院心灵解码—医务人员心身保健和抑郁症防治培训巡讲活动。
7. 大力提升中国的心身医学科研水平
紧跟国际学科发展方向,培育我国心身疾病研究特色优势, 强化临床科研的工作,推动转化医学发展,以学组、协作组为依托,跟踪、开创心身医学新的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心身医学事业临床、科研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加强联合多学科开展心身疾病流调、基础与临床科研攻关,联合申报科研基金项目。①中国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②中国心身疾病的筛查工具的创制;③中国心身疾病的分类体系及诊疗规范制定;④中国心身疾病的疾病负担研究。
8.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积极申报国际会议, 将国际心身医学新的发展引入我国心身医学学术大会;与国际心身医学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搭建双方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的平台;国际委员会成立后,与亚太地区和其他国际上的学术组织联合主办学术会议,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国际上的学术影响与地位。
9. 加强人才培养
组织开展青年委员多种形式学术活动,办好每年一届的青年分会场及英文论文交流和比赛, 发掘新人,培养人才。
TAG标签:音乐疗法